工作室介绍  |  工作室活动  |  English 
网站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研究 病案实录 薪火传承 洪老轶事 生活剪影 下载中心 访客留言
栏目导航
肺系病典型病案
其他病案
师承病例
联系我们
地址: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
电话: 0791-86362625
传真: 0791-86362625
邮箱: jxszyyhxk@163.com
网址: http://www.hongguangxiang.com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案例展示 > 肺系病典型病案 >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典型病案
案例名称: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典型病案
案例详细说明

例一 万某,男,61岁,1998106日初诊。

 患咳嗽气喘20余年。每遇气候转凉、劳累易发作,冬季发作尤甚。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、阻塞性肺气肿。发作时多用抗感染为主治疗,但病情仍反复发作,且症状逐渐加重。近又犯病已迁缠月余,遂要求中医治疗。

 证见咳嗽痰多,痰白质稀多泡沫,日咯痰量约100ml以上;胸闷气憋,动则气喘加重,甚则倚息不能平卧,伴怯寒背冷,神疲乏力,纳差便软,脘腹作胀,口唇及舌质暗红而润,舌苔厚腻白黄相兼,脉虚弦滑,右关弦滑甚,右寸浮细滑,左寸脉弱。

 证属寒饮伏肺,阳气虚弱,兼挟风寒。治宜解表化饮,温经散寒。方用小青龙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。

 生麻黄10g,桂枝10g,干姜10g,细辛3g,法半夏10g,五味子10g,白芍10g,生姜10g,红枣6枚,胡芦巴10g,补骨脂1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二诊:服药7剂,患者咳嗽、喘憋明显改善,痰量已减过半,全身症状亦有减轻,厚腻苔已减23,原方再服7剂。

 三诊:喘咳基本缓解,痰量日有十余口,以白黏痰为主,脉浮已除。说明标实证已获控制,拟改用补益肺脾,温阳护卫法。方用补中益气汤合温阳护卫汤(经验方)加减以治本虚。

 生黄芪30g,西党参30g,炒白术10g,当归10g,升麻10g,北柴胡10g,炙甘草10g,陈皮10g,桂枝10g,白芍10g,生姜10g,红枣6枚,胡芦巴10g,补骨脂15g。7剂,每日1剂。

 四诊:患者服上方后自觉舒适,病情处于稳定期,体力明显改善,动则气喘亦见减轻,效不更方,嘱其坚持服用,以提高机体免疫调节能力,减少反复发作,控制病势发展。

例二 谭某,58岁,男,2001228日初诊。

 患者反复咳嗽咯痰16年,动则气喘5年。每年冬季因病情较重常需入院接受治疗。由于反复发作,病情逐渐加重,近又犯病多天,西药治疗效果不显,遂要求中医治疗。

 证见咳嗽频作,咯痰不畅,痰黏稠如胶,胸部憋闷,喉间吼鸣,倚息不能平卧,动则气喘加重,痰出后咳嗽及喘憋均减轻,大便不畅,口干口黏,脘腹饱胀,汗出烦热,舌质红暗,舌苔白黄厚腻,脉弦滑近数,重按无力,右关弦滑特甚,口唇暗紫。

 证属痰浊壅肺,气壅血瘀,郁久化热,肃降失常。治拟涤痰除壅,利气平喘。方以皂荚丸、蠲哮汤(经验方)、千缗汤加减:小牙皂6g,法半夏10g,生姜10g,葶苈子30g,牡荆子15g,海浮石20g,小青皮15g,广陈皮15g,生大黄10g,黄芩10g,桃仁10g,礞石20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二诊:服药后咯出大量浊痰,大便通畅,咳喘憋闷症状显著改善,烦热汗出已除,能平卧入睡。原方再加桔梗30g以加大排痰力度。7剂,水煎服。

 三诊:患者痰浊壅肺证候已趋缓解,惟动则气喘仍见明显,略有咳嗽咯痰,体倦乏力,气短难续,脘腹饱胀,胃纳差,怯寒肢冷,面色无华,唇暗舌暗,苔微腻,脉虚弦滑,右关弦滑明显,右寸细滑。此乃气阳亏虚,痰瘀伏肺,脾虚失运。方用补元汤(经验方)合苓桂术甘汤、香砂六君子汤调理。

 生黄芪30g,西党参30g,白术15g,炙甘草10g,全当归10g,广陈皮15g,升麻10g,胡芦巴10g,补骨脂15g,桂枝10g,茯苓30g,广木香10g,西砂仁6g,法半夏10g,川芎10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四诊:服药后阳虚气弱证候改善,脾虚失运之证显著减轻,继续进原方加减调理,以稳定病情,阻断发展。

例三 王某,男,66岁,19931126日初诊。

 患者在5年前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、阻塞性肺气肿。常反复发作,受寒或冬季发作频繁,病情日见加重。近年来有心悸心慌症状,严重时伴下肢浮肿,三个月前因病情反复发作而入某西医院住院诊治,住院月余症状改善,出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心病。出院半个月病情又见反复,遂来门诊要求中医治疗。

 证见咳嗽甚,咯痰黄稠,不易咯出,喉间痰鸣,喘息憋闷,动则气喘加重,夜难平卧,口干便结,脘腹作胀,矢气或便后则舒,伴心悸心慌,躁烦汗出,口唇红暗,舌质暗挟紫,舌苔黄厚腻,前13苔少,脉虚弦滑数,右关弦滑甚。由于病情较重,嘱其再次住院治疗。因患者多次住院治疗效果欠佳,又加上经济困难,故拒绝入院,要求门诊中医治疗。

 辨证属痰热遏肺,气壅血滞,腑气郁闭,肺失肃降,标实证候突出。治拟清泄肺热,涤痰除壅,泻肺平喘。方用麻杏甘石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减。

 生麻黄10g,南杏仁10g,生石膏30g,生甘草10g,青礞石20g,黄芩10g,沉香木10g (入煎),生大黄10g,金荞麦根30g,白毛夏枯草20g,干地龙15g,青陈皮15g,葶苈子30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,并嘱如病情加重,必须立即入院诊治。

 二诊:患者病情大有改观,症状明显改善,并反复称赞“中医真了不起”、“真乃大名医也”。复诊时证见咳嗽喘憋已减35,痰易咯出,黄痰明显减少,大便已通畅,厚腻苔已去23,余症亦随之改善。上方再合生脉散以益气养阴,再服7剂。

 三诊:急性加重期症状已基本控制,痰热证候已消除,但气短疲惫,口干少津,舌质红暗,舌苔前13薄少,已显现痰热伤津,气阴亏虚之证。舌苔中后部仍见黄腻,脉虚弦滑,痰瘀宿根明显。继续从补虚泻实论治,方用麦门冬汤、桂枝茯苓丸、千缗汤加减。

 麦门冬30g,太子参30g,法半夏10g,怀小麦30g,炙甘草10g,红枣10枚,桂枝10g,茯苓15g,丹皮10g,桃仁10g,赤芍20g,薤白10g,小青皮15g,枳实1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四诊:服上方7剂后,病情更趋稳定,动则气喘之症亦有减轻,毕竟年近70,久病体衰,元气亏损,痰瘀宿根不易清除,拟重在补虚,兼顾痰瘀,缓图调治。

例四 杨某,男53岁,20041129日初诊。

 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3年。常因感冒而引发急性加重,多次住院西医西药对症治疗,经治疗病情可暂时控制,但久病体虚,抵抗力差,每年感冒多达67次,每次感冒都引发急性加重,病家要求应用中医药持续治疗,以期改善体质,预防感冒,控制或减少反复发作。

 证见形瘦神疲,气短乏力,语音低弱,动则气喘,平素怯寒肢冷,极易感冒,时有咳嗽咯痰,晨起胸部憋闷,气温升高则憋闷明显改善,平素纳差便溏,阳痿多年,早衰征象突现。面色无华,舌质暗红,舌苔白黄腻,脉虚细弦滑,以右关弦滑更显,两尺脉弱,右寸细滑。

 证属气阳虚弱,卫气不固,痰瘀伏肺。治拟补益气阳,固护卫气,杜绝生痰之源,以减少痰瘀阻塞。方用补元汤合温阳护卫汤加减调治。

 生黄芪30g,西党参30g,炒白术15g,炙甘草10g,全当归10g,广陈皮10g,升麻10g,北柴胡10g,桂枝10g,白芍10g,生姜10g,红枣6枚,锁阳15g,补骨脂10g,防风15g,小牙皂6g,法半夏10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二诊:患者服药后自觉舒适,虚能受补,尚有痰瘀伏肺,但进补后末见壅塞之象,可继续坚持补益扶正,以增强体质,提高抗邪能力,改善肺功能,阻断病势发展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三诊:自觉抗寒能力增强,咳嗽咯痰症状基本消失,右关弦滑程度显著减轻,标志脾虚生痰已初步遏制。原方加用桃仁10g,鬼箭羽15g,以散瘀通络。嘱守原方续服3个月以观后效。

 四诊:观察4个余月,病情稳定,与同期相比有显著改观。中间曾感冒一次,但很轻微,未引发急性加重,疗效满意。患者仍继续坚持服中药。

 按:4例病案均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。其中3例属急性加重期,1例为稳定期。全部单纯使用中医药治疗,疗效甚为满意。说明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,正确地辨证施治,是取得较高临床疗效的关键。

 例一是急性加重期,为寒饮伏肺,气阳虚弱,外感风寒而引发,故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,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,再加芪附汤以益气温阳,从而达到祛邪以扶正,祛邪不伤正,较好地贯穿了治疗慢阻肺应坚持实施补虚泻实的原则,故取效甚速。

 例二为急性加重期痰浊阻肺证。治疗重在涤痰除壅,方用皂荚丸、蠲哮汤、千缗汤加减而获卓效。

 《 金匮要略 》云:“咳逆上气,时时吐浊,但坐不得眠,皂荚丸主之。”临床应用应定位在“浊”痰这个关键症状上,“浊”痰是引起“咳逆上气”的主要矛盾。故仲景选用宣壅导滞,利窍涤痰,药力峻猛的皂荚为主药。《 经方实验录 》也强调指出:“夫甘遂之破水饮,葶苈之泻肺胀,与皂荚之消胶痰,可称鼎足而三。惟近人不察,恒视若鸠毒,弃良药而不用,伊谁之过矣?”再次肯定皂荚清涤胶痰的重要作用。皂荚始载于《 本经 》,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或不育果实,前者称皂荚,后者称猪牙皂。以肥厚、色紫褐为佳。该药味辛、咸,性温,有毒。能开壅塞之肺气,软化稠厚之顽痰,用于顽痰壅塞,喘咳气急之症。尤其对咳喘痰多、胸闷气急、难以平卧之肺实证有很好的效果。临床汤剂用药量以6g为宜。

 千缗汤由皂荚、半夏、甘草、生姜组成,为《妇人良方》所载。该方是从《金匮》皂荚丸方演化而来,有继承创新之意。主治“痰喘不能卧”和“风痰壅盛喘急,日夜不得卧,人扶而坐者”。认为方中“甘草能益脾,皂荚能去垢,半夏能破逆。曰千缗者,重其效也。”同时,生姜和甘草具有“解毒”、“和中”的作用,更能体现《金匮》皂荚丸方除痰而不伤正的特点。临床用于浊痰壅肺证有较好疗效。

 蠲哮汤为本人经验方,由葶苈子、青皮、陈皮、牡荆子、生姜、大黄等药组成,重在泻肺除壅,利气平喘,符合《内经》“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泻之”,和本人提出的“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”的配方原则。该方用于哮病及慢阻肺痰浊壅肺证有较好效果。

 方中还加了海蛤壳、礞石软化痰栓,以加速顽痰化解。复诊时又在原方基础上重用桔梗30g以加大排痰力度,从而达到显著疗效。

 例三为急性加重期痰热壅肺证。治疗重在清肺泄热,涤痰除壅,方用麻杏甘石汤合礞石滚痰丸加减而获显效。

 麻杏甘石汤清泄肺热,肃肺平喘;礞石滚痰丸源于《 丹溪心法  》,由大黄、黄芩、青礞石、沉香组成。临床应用贵在抓住实热老痰,顽痰胶结,咳逆喘急之症。全方共奏泻火逐痰、顺气通便之功。两方合用,对于热痰壅肺,腑气郁闭,肺失肃降之实喘,有良好的泄热除壅,逐痰通腑功效,对于痰热壅肺证甚为适宜。白毛夏枯草,《 本草拾遗 》又名筋骨草、散血草、破血丹,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金疮小草的全株。味苦性寒。归肺、肝、心经。有清热解毒、消肿利咽、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。在肺系病症中,我常用其治疗肺热咳嗽,痰稠色黄的痰热证候。药理研究证明,本品所含黄酮苷、总生物碱有止咳、平喘、祛痰作用,煎剂有抑菌作用。其与金荞麦根相配具有较强的清化痰热作用。临床煎剂用量为1530g

 三诊已见痰热标实证候明显顿挫,气阴亏虚,痰瘀伏肺显现,故应用麦门冬汤、桂枝茯苓丸加减,以补养气阴,行瘀消痰调理。因痰瘀为阴邪,非温不化,故取桂枝茯苓丸温通行瘀。方中应用薤白、青皮、枳实是基于“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”的观点,以达到“气行血活”、“气顺痰消”的目的,体现了见痰休治痰和见瘀休治瘀的整体观念。

 例四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稳定期。患者表现为气阳虚弱,卫气不固,痰瘀伏肺等证。体现了笔者提出的“气阳虚弱为内因”,“痰瘀伏肺为夙根”的学术观点,故治疗重在补益阳气,固护卫气,涤痰行瘀。通过近5个月的持续服药,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体力,提高了御邪能力,控制了反复感冒,遏制了急性加重的发作条件,从而积极地保护了肺功能,阻断了病情发展,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显著改善。说明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。

例五 李某,男,67岁,1983106日初诊。

 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心病病史。1周前因沐浴受寒,遂引发宿疾。服用中西药未见效果,且病情日益加重,而急诊入院。

 证见咳嗽频作,咳痰白黏,日咯痰约20余口,咳痰不畅;喘息抬肩,不能平卧,心慌憋闷,神识昏糊,呼之可醒;形寒肢冷,神倦乏力,脘腹胀满,大便不畅;下肢浮肿,小便短少,口干不欲饮;面唇紫黯,爪甲微绀,舌质暗而略紫,舌苔厚腻白黄相兼,脉象弦滑虚数。

 西医诊断: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源性心脏病并心衰、肺性脑病。西医给氧与一般对症治疗。

 中医辨证:肺胀。证属痰浊阻肺,瘀阻脉络,上蒙清窍,气阳虚衰,气不化水,水瘀互结,气机升降失常。治宜涤痰除壅,温阳宣痹,活血行瘀,化气利水。疏方:小牙皂6g,法半夏10g,葶苈子30g,青陈皮各15g,椒目10g,川芎10g,鹅管石20g,桃仁10g,熟附子10g,桂枝10,石菖蒲15g,广郁金15g,白术15g,茯苓30g,益母草30g,生黄芪30g,制大黄10g。3剂,每日1剂。

 二诊:服药3剂,神识昏糊已除,大便日3次,喘憋减轻,厚腻苔减少,原方续服5剂。

 三诊:咳减痰易出,尿量增多,下肢浮肿见消,大便日3次,呈黏糊状,脘腹胀满明显改善,神识清晰,精神好转,舌质暗,苔腻白黄相兼,脉弦滑虚数,紫绀消退。拟温阳益气,涤痰行瘀,宣畅气机为为治。

 生黄芪30g,熟附子10g,茯苓30g,桂枝10g,白术15g,炙甘草10g,葶苈子15g,椒目10g,制大黄10g,陈皮15g,桃仁10g,益母草30g。7剂,每日1剂。

 四诊:患者病情已趋稳定,咳嗽咯痰显少,饮食增加,大便日二次,呈稀软便,动则气喘显现,但可平卧,舌质暗红,舌苔腻白黄相兼,脉虚细弦滑,右寸弦滑明显。证属气阳亏虚,痰瘀伏肺,本虚标实。拟益气助阳,固护卫气,消痰行瘀,宣畅气机,虚实并治。方用生黄芪30g,西党参30g,白术15g,炙甘草10g,升麻10g,北柴胡10g,广陈皮10g,补骨脂15g,巴戟天10g,法半夏10g,牡荆子15g,桃仁10g,川芎10g。7剂,每日1剂。

 五诊:服药后自觉精神明显改善,怯寒肢冷减轻,抗风寒能力增强,病情稳定,继续按上方加减扶正固本。

 按:本案痰瘀壅塞气道,肺失肃降,“治节”和“助心行血”功能衰减,以致血行不利,瘀阻脉络,气机窒息,痰瘀蒙蔽清窍,故见神识昏糊,而成肺性脑病。痰瘀壅塞脉络为其主要矛盾。故用小牙皂、法半夏、椒目、葶苈子、川芎、桃仁等,以涤痰行瘀,宣通脉络,开其郁闭。肺主治节,助心行血的功能须依赖气阳的温煦,故方中配合黄芪、桂枝、熟附子等以益气助阳。其与白术、茯苓相伍,有利于温阳化气利水。“血不利则为水”,血滞水停,水邪上渍于肺则加重喘憋,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,肌肤水肿。方中重用益母草活血利水,以促水肿消退。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,加大黄通腑肃肺,俾腑气通则肺气自降。同时,大黄与桃仁、桂枝、川芎相伍,活血行瘀之力明显加强,促使心肺和脑循环的血行改善,从而使肺性脑病迅速解除。处方中重用菖蒲、郁金以祛痰醒脑开闭,改善脑缺氧,有助于神识苏醒,是治疗肺性脑病的必用药。

 患者标实证候基本控制后,及时治以益气温阳、涤痰行瘀以标本同治,进一步促使病情稳定,减少反复,阻断病势发展。

例六 陈某,男,66岁,19891228日初诊。

 患咳喘症20余年,遇寒或劳累则发作频繁,多次住院或门诊中西医治疗,病情未能控制。某西医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、肺源性心脏病。

 前一周又因感受风寒而引发急性加重,经西药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不显,并拒绝住院治疗。经友人介绍来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。

 证见咳嗽频作,咳吐白色泡沫稀痰,日达数十口,喉间痰鸣,喘憋甚难以平卧,颜面及下肢微浮肿,形寒肢冷,面色黯,舌质暗红带紫,舌苔白厚腻,脉象浮弦滑,左寸虚细,右寸弦滑细,左关弦滑。

 证属阳虚瘀滞,寒饮伏肺,外感风寒引发。治宜温经扶阳,解表化饮。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:

 生麻黄10g,炮附子10g,北细辛5g,炙甘草10g,嫩桂枝10g,炒白术15g,白茯苓30g,葶苈子15g,桃仁10g,益母草30g,广陈皮15g,小青皮15g。7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 二诊:服药后诸症悉减,患者高度赞许中医药的神奇疗效。原方加生黄芪30g以补益肺脾。7剂,每日1剂。

 三诊:患者已能生活自理,痰量已减56,浮肿消除,饮食增加,精神明显好转,唯动则气短,不耐烦劳,舌质暗红,苔白淡黄腻,脉虚弦滑,已进入稳定期。改用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、桂枝茯苓丸加减调理。

 按:本案辨证为阳虚瘀滞,寒饮伏肺,外感风寒引发,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经扶阳,解表化饮。方中用麻桂以散表寒;苓桂术甘以温阳化饮;患者心肺阳衰,阴寒内盛,血脉瘀滞,脉道不通,故用附子温经扶阳,合细辛以散内寒,于扶阳中搜表里之寒,驱寒中不致伤阳。血得温则行,得寒则凝,故取桂枝温通,合桃仁、益母草之活血通经,以疏通瘀滞;痰瘀阻塞气道,肺气肃降失常,根据“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”和“气顺痰消”,“气行血活”的理论,用葶苈子、青皮、陈皮以疏利气机,泻肺除壅,从而有效改善“肺主治节”和“助心行血”功能,有助于缓解症状,稳定病情。三诊患者病情已进入稳定期,故用补中益气汤以补宗气,强肺气;苓桂术甘汤继续温阳化饮,其与补中益气汤合用,有助于“杜绝生痰之源”;桂枝茯苓丸温经活血,以除痰瘀宿根,减少发作。

 这里附带谈谈用葶苈子的体会:

 葶苈子辛苦大寒,辛开苦降,气味俱厚,一是能宣肺降气,破滞开结,泻肺消痰,清热平喘,为除肺中水气贲满喘急之要药;二是行水消肿。我在临床上常用其治疗支气管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肺源性心脏病痰阻气壅的肺实证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,葶苈子有强心作用。我认为葶苈子之强心,是通过治肺而达到强心之目的。实际上是“肺主治节”和“助心行血”功能的体现。明朝李时珍对葶苈子泻肺祛痰极为推崇,其云“肺中水气贲郁满急,非此不能除”。笔者在临床中喜用本品治疗痰喘气壅证。常用量为1530g(布包煎)。根据辨证,配伍不同方药,不论风寒、风热、痰热、痰湿,均可用之,堪称肺中痰证之主药。

友情链接: 江西中医药大学 | 江西省中医院 | 
地址: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  电话:0791-86362625    
CopyRight © 2024 国医大师洪广祥传承工作室  版权所有  赣ICP备1300595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