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室介绍  |  工作室活动  |  English 
网站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研究 病案实录 薪火传承 洪老轶事 生活剪影 下载中心 访客留言
 栏 目 导 航
肺系病诊治经验
方药应用心得
薪火传承
学术专著
学术思想
诊余漫话
联系我们
地址: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
电话: 0791-86362625
邮箱: jxszyyhxk@163.com
网址: http://www.hongguangxiang.com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诊余漫话
支气管哮喘病科研思路方法刍议
发布时间:2016-04-20    文章来源:    浏览次数:1818
 

依靠科技进步, 发展中医学术,是当前中医界的一件大事,也是振兴中医事业的一个重要问题。开展中医科研,首先遇到的是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,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?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。现在我以支气管哮喘病的临床科研思路和方法为例,谈点粗浅体会。

1 以继承为起点, 发扬为归宿,搞好科研设计

    任何一项科研,都必须首先重视科研设计。科研设计包括的内容较多,其中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和制订研究方法是重要组成部分,为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严谨的方法,必须先对研究课题的历史和现状,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。我在开展支气管哮喘病的临床研究中,首先复习了古今的文献资料;进而对自己和同行中治疗哮喘病的思路、方法和经验,以及所治的病例作分析比较, 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有益的经验。在此基础上初步拟定新的临床思路和方法,并选择符台支气管哮喘病诊断标准的典型病例,进行严格的临床观察,和做好个案的观察总结,为进一步完善科研思路和方法奠定基础。现就具体作法谈谈;

11 复习文献,占有资料;科学是有继承性的。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,都是“积累规范”和“变革规范交叉的过程,中医学也不例外,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扬。中医科研应该强调继承为了发扬,发扬必须继承,要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辩证关系。首先,复习文献撰写综述,即所谓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 ,这就是以继承为起点。西医的支气管哮喘病,属于中医的哮喘范畴,因此,通过文献复习,掌握哮证的沿革,和系统了解历代对哮证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药,从中找出有益和可借鉴向思路和经验。一是哮喘之正名为元代朱丹溪首创,至明代虞抟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。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,故一般通称哮喘,而简明哮证;二是认为哮喘发病与过敏因素有关,文献记载有“食哮” 、“鱼腥哮 、“卤哮 、糖哮 、“醋哮 等名称; 三是哮证的病理因素强调以“痰为主,朱丹溪明确提出“哮喘......专主于痰” ,这对后世研究哮喘产生深刻影响;四是喘有夙根,治疗难度大。首提哮喘有夙根的是明代张景岳,清代叶天士《临证指南医案》称哮喘为“宿哮 、“沉痼之病 。故后世民间流传有“名医不治喘的说法,五是历代医家对哮喘病的病因、病机、证候、治法、方药、调摄等方面,从多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, 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经验和理论。然而, 从总体来看,缺乏新见解和新方法, 所以临床进展也不显著,这就为我们开展支气管哮喘的研究,指出了明确的方向。

12 回顾病例,调查分析;在复习文献掌握资料的基础上,对自己经治的哮喘病例做了系统回顾,并对杂志报道的个案和总结报告进行系统分析,从中发现四个带有倾向性的问题:一是治疗思路和方药,与历代文献记载基本一致,缺乏新观点、新思路、新方药二是平喘起效慢, 一般要服药2 3天后才可显效,与西药氨茶碱类平喘药相比大为逊色。临床医生或病人为了提高中药平喘效果,常与平喘西药配合服用,因而难以显示中药的平喘优势,三是哮喘夜间发作多,中药煎剂难以适应夜间发作即刻服药的需要, 说明中药熟型改革势在必行; 四足高效的平喘中成药极少, “海珠喘息定由于服用方便, 起效较快, 因而改为首选的平喘中成药。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,且该药内含平喘西药, 缺乏中医药特色,实属中西药混合制剂 如何研究既符合中医药理论和中医药特色的高效,速效的平喘中成药,是中医临床科研的重要课题。

13整理个案, 总结经验。重视个案研究,是中医科研特色之一。我在着手哮喘病临床科研全面设计之前,先进行了个案的临床观察,认真总结疗效通过个案治验的点滴体会, 再经提炼、推广、验证,进而研究新治法、新方剂和新理论。加强个案的整理研究,强调首先认识个别事物,对个案的经验推广验证是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,进而应用认识一般事物的概念、理论去分析特殊而难治的病例以摸索新经验,这样做符合由特殊到一般,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。通过文献复习、病例回顾和个案整理,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, 寻找科研的突破点, 以确定课题研究方向。从中明确了研究重点,一是研究哮喘病反复发作的夙根以及哮喘发病的内在规律;二是哮喘病急性发作的证候特点;三是研究新治法、新方药和新剂型。课题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辨证施治。因为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,是体现中医特色的重要方面。我们的科研工作从个案观察做起,其原因就在于个案研究有利于总结辩证论治的宝贵经验。目前中医临床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, 一是按照西医病名诊断,套用中医理论进行分型用药,或者根据西医诊断的病名,以西医临床用药思路,应用一方一药治疗;二是按照中医理法方药进行辨证施治。前者是辨病用药,导致废医存药的歧途, 不符合辨正施治的原则;后者是辫证用药,符合辨证论治原则有利于提高中医学术水平。但难于使科研成果社会化和商品化。因此, 中医临床科研,尤其是以新药研究为重点的科研设计,既要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, 以辨证论治原则为依据,又要促使科研成果易于社会化、商品化, 使其充分拄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。因此,我在进行哮喘课题科研设计时,注意加强辨病和辨证的研究,纵横结合探讨中西医对哮喘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内在联系,治疗方药上注重研究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,同时又具有西医辨病用药特点的平喘新方药,使中医、西医和病人都乐于接受,这样的科研成果就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。

    总之,中医临床科研应在继承的基础上,在辨证论治的内涵上下功夫,努力体现中医药特色。当然,继承不应是复制 或“循环“,而应是螺旋式的前进,继承为起点,发扬是归宿,这就是搞好科研设计的前提。

2 勇于实践,立足创新,搞好临床观察

    医学科学的实践活动, 一般包括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研究两个主要方面。对于中医科研来说,无沦是理沧研究还是临床研究,都必须强调临床观察的重要性。始自经典理论,终于历代医家学说,都是从临床观察中得来的,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理论和经验是否正确,有无实用价值。考察千年以来中医各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史, 凭临床观察这一中医所习用的手段,是可以创立新方法, 发展新理论, 形成新学说的。“实践出真知” ,正确的结论来源于实践。我们强调临床观察的同时,也要运用新的历史条件下,所能提供的先进手段和先进技术,把现代科学实验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理论紧密结合起来,使中医药科研朝着现代化、科学化发展。我们开展平喘新药“定喘宁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, 把临床、制剂、药理、免疫、生化、病理、生产等七个方而进行了科学渗透,这不仅使新药研究出现了一个多学科,跨行业、多单位的大协作场面,而且通过多学科渗透, 明显地提高了“定喘宁”课题的科研水平。因此,中医科研在强调突出中医特色,注重临床观察韵同时, 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实验技术应用于中医, 这对提高中医科研水平, 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,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。

    科学研究是 探求未知 ,从事科研工作则贵在创新精神。因此,应在积累、借鉴和继承前人成果和经验的前提下,敢于并善于开展新实践。通过新实践可以检验过去的理论,可以提出新概念,创立新理论。我们在哮喘课题中,以证候研究为突破口,通过对症和证候的研究.进而建立哮喘病机新概念,为开拓哮喘治疗新思路和新方药提供理论依据。具体做法是:

21观察分析.探索证候新规律 研究哮喘证候新规律,首先应从症状学的观察做起。中医症状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症状、舌象、脉象的观察、统计、分析等。它是直接为证候学服务的,是形成每一证候规律的重要基础。如哮喘急性发作,常表现为喉间哮鸣声,呼吸气促困难,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共同症状。如伴有寒象,就称为寒哮,伴有热象,称为热哮 这是古今文献对哮喘证候规律的基本概括,其中突出了“痰” 证。但通过对哮喘病大量病例的症状观察,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,既不属寒,也不属热,而且还有许多症状需要加以补充。如不少哮喘病人在发作时,可见面青、唇暗、肢端青冷、舌暗、脉涩等瘀血症,说明血瘀见证为哮喘病的常见证候。因此,通过观察分析,确认痰淤见证是哮喘病的基本证候规律同时,我们还进行了哮喘病缓解后的症状观察,结果发现80% 以上病例仍然有不同程度的舌暗,说明血淤不仅是发作期的见证,而且也是缓解后哮喘病理的潜在见证。因此,这一证候规律的发现,为进一步揭示哮喘病反复发作的发病机理,奠定了临床基础。

22审证求困,揭示哮喘病理论新概念:病理概念是指导治疗用药的理论基础。古今医家在哮喘病的治疗方药上迄今进展不大,其基本原因就是在理论上缺乏创新。通过哮喘病的症状观察和证候分析,认识到朱丹溪 “哮喘......专主于痰”的病理观是不全面的。这是因为痰饮内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与气郁、血瘀往往互为因果。宿痰伏肺,气机郁滞,升降失常,不仅会导致津液凝聚生痰,同时又因气郁痰滞,影响血液运行,出现痰淤不解的复杂局面。从痰与瘀的关系来说,痰可酿瘀,痰为瘀的基础,而瘀亦能变生痰水,形成因果循环。痰夹瘀血,结成窠臼,潜伏于肺,遂成哮证的“夙根”。如遇气候突变、饮食不当、情志失调及劳累等多种诱圉,均可导致肺气宣降失常,而引起哮喘发作。临床呈现痰呜如吼,气息喘促,甚则出现颜面、口唇、肢末青紫等痰瘀气阻的见证。若哮喘持续不解,呼吸加快,津液大量耗散,痰液变稠,又易形成 “痰栓”,从而进一步加重痰瘀气阻的病理变化,出观以肺气上逆为标,痰瘀胶结为本的证候特点。经验证明,在利气祛痰之品中,加用活血化瘀药,常可提高平喘效果。因为活血药物可助利气祛痰药达气血畅行、肺络宣通的目的。

    临床实践证明,痰瘀伏肺不仅是哮喘反复发作的“夙根”,而且也是哮喘迁延不愈,继发肺气肿,甚至是肺心病的病理基础。因此,确立痰瘀伏肺为哮喘病新夙根的新病理观,对提高哮喘病的治疗效果,有着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。

23建立新治法,创制新方药:中医的医疗、科研工作的生命在“疗效”。中医临床课题的研究,要始终着眼于”疗效” ,只有提高了疗效,取得了成果,才能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。

    根据哮喘病反复发作的“夙根” 是痰瘀伏肺”的新病理观,痰瘀是导致气道阻塞,支气管痉挛的基本病理,故提出哮喘病发作其重在治痰治瘀平喘。如何治痰治瘀?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.提出治痰治瘀要以治气为先的新治法。因为气顺痰易消,气行血亦活,从而达到痰消痰瘀消散的目的。“治气”是治疗哮喘病急性发作的新思路、新治法。如何治气?通过复习经典著作,《内经》明训 “肺苦气上逆,急食苦以泻之”的制方原则,故选择具有苦降为作用特点的药物作为择药配方的基础。我研制的“定喘宁”片,就是苦降作用的药为基础,以疏利气机为目标,这是定喘宁制方的突出特色和新思路,它与常规习用的平喘思路和平喘方药有着极明显的差别。由于在科研思路上突出了哮喘病理规律的研究,牵住了牛鼻子,因而所建立的新治法和创制的新方药,既符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突出了中医药特色,又符合临床实际, 明显地提高了平喘效果。在建立严格而扎实的科研预试的基础上,又对定喘宁进行较多方面的实验研究。实验结果也表明,定喘宁具有明显的解痉平喘(包括对气管、支气管、细支气管等大小气道平滑肌的作用)、祛痰和抗过敏作用,特别是对肺组织释放过敏性sRsA(慢反应物质)直、间接强有力的影响,这些结论为解释临床疗效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。实验还表明,定喘宁能明显延长动物在缺氧情况下的存活和心电消失时间;有明显地改善微循环功能及抑制血管壁的通透性等。说明定喘宁有泻肺除壅、涤痰祛瘀、利气平喘的良好作用,实验结果与临床实际相吻合。初步实现了创制中药“氨茶碱”的预期科研目标。由此可见,中医临床科研只有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以继承为起点,发扬为归宿,从临床观察入手,大胆实践,立足创新,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,努力实现多学科合作和渗透,这对提高中医科研水平,促进中医科研预期目标的实现,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友情链接: 江西中医药大学 | 江西省中医院 | 
地址: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  电话:0791-86362625    
CopyRight © 2025 国医大师洪广祥传承工作室  版权所有  赣ICP备1300595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