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室介绍  |  工作室活动  |  English 
网站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研究 病案实录 薪火传承 洪老轶事 生活剪影 下载中心 访客留言
 栏 目 导 航
肺系病诊治经验
方药应用心得
薪火传承
学术专著
学术思想
诊余漫话
联系我们
地址: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
电话: 0791-86362625
邮箱: jxszyyhxk@163.com
网址: http://www.hongguangxiang.com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肺系病诊治经验
呼吸衰竭
发布时间:2016-04-22    文章来源:    浏览次数:1931

 呼吸衰竭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,导致缺氧,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,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的病证。

 呼吸衰竭不是一种独立疾病,而是一种机能紊乱,很多累及肺的疾病都能引起。呼吸衰竭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极为重要。当任何患有较严重支气管-肺、胸壁或中枢神经疾患的患者,一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、哮喘或急性心力衰竭时,即应高度警惕急性呼吸衰竭的发生。慢性呼吸衰竭发病隐袭,但当患者出现慢性右心衰竭和血容量增多时,应疑及呼吸衰竭的可能,因这两种情况常与慢性低血氧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并存。

 呼吸衰竭的确诊则依靠动脉血液气体分析,在静息呼吸空气时,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,或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于50mmHg,即可确诊。

 呼吸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、紫绀等,属于中医学喘、闭、脱等危急重证范畴。

 一、证候特征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1.中心证候特征

 呼吸衰竭可由多种疾患引起,其病变主要在肺,涉及五脏、气血、阴阳。因而其临床证候也复杂多变,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、紫绀、精神神经症状,如头胀、头痛、烦躁、记忆力及判断力减退。如呼吸困难及紫绀进一步加重,继发肺性脑病可出现神志恍惚、精神错乱、谵妄、无意识动作、抽搐、昏迷等。舌象有红、红绛、光绛、紫暗、淡暗,苔黄腻、白腻、黄黑焦干起刺,或灰白黑滑,或少苔。脉象有弦、滑、细数、微细欲绝、沉伏、虚数等。

 其中呼吸困难、紫绀是呼吸衰竭的最主要特征。

(1)呼吸困难:表现为呼吸浅促,频率增快,严重病例尤其发生脑水肿与脑疝时,呼吸常可突然停止。中枢性呼吸衰竭,常可表现为双吸气、叹息样呼吸、抽泣样呼吸、潮式呼吸等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。

(2)紫绀:主要见口唇青紫,面色青灰,舌质紫暗,爪甲青紫。紫绀是缺氧的反映,但紫绀与缺氧程度并不平行。

 2.分类证候特征

 本病证大体上可分为热毒犯肺、痰火壅肺、腑结肺痹、气阴两竭、痰瘀阻肺、水凌心肺、喘脱等7类证候,每类证候的特征是其辨证的要点。热毒犯肺证以高热面赤、口渴唇燥、喘促胸闷等邪热迫肺、热甚伤津之症为特征。痰火壅肺以痰声如锯,喘促息粗,抬肩掀胸,高热烦躁,面赤神昏之症为特征。腑结肺痹,以高热喘促,腹满便结,烦躁神昏为特征。痰瘀阻肺,以喘促气逆,喉间痰鸣,面青唇暗,嗜睡昏迷等为特征。气阴两竭,以呼吸微弱,间断不续,神志昏沉,时作抽搐,汗出如洗,舌红无苔为特征。水凌心肺,以喘咳气逆不能平卧,心悸浮肿,怯寒肢冷,面青唇紫等为特征。喘脱证以喘促加剧,或状若抽泣,或突然痰鸣暴喘,鼻煽唇黑,额汗如珠,脉微欲绝为特征。

 3.证候转化与演变特征

 急性呼吸衰竭多由感受暑温、火毒之邪所致,故发病迅速,病势凶险,具“火性急迫”的特征。因火热毒邪内盛,初起可见气分高热,且可迅速出现神昏、谵语等热入营分的见症,或初起即见气营两燔。热毒内盛,则肠腑热结,腑气不通,邪无出路,是加重并使病情恶化的关键。热甚可致动风,形成肝风内动之候。火热灼津耗液,后期表现气阴衰竭,阴虚风动。如邪热内闭,气阴已耗,则可见内闭外脱之症。慢性呼吸衰竭,多有慢性咳喘病史,发展成肺胀。患者多表现为肺肾两虚,痰瘀阻肺证候。痰瘀化热,热极生风,可出现肝风内动之症。痰瘀不解,迷闭心窍,又可见痰蒙心窍之症。脾肾阳虚,水气不化,既可上凌心肺,又可损及心阳,转化为心肾阳衰,肺气欲绝的喘脱证。

 二、病因病机

 呼吸衰竭常由多种疾患引起,其病因亦极为复杂,常见病因有毒热内陷、败血停凝、痰阻气道、肺脾肾虚。

 1.毒热内陷

 如春温、暑温、痢疾、痈疽疔毒等,因毒热过盛,正不胜邪,易致温毒内陷,毒热酿痰,上干于肺,肺失肃降,而发喘促。

 2.败血停凝

 严重跌仆损伤、沸水烫伤、火焰烧伤,以及产后等,均可导致瘀血留滞,气机逆乱,上干于肺,而致喘促。

 3.痰阻气道

 急慢性疾患影响于肺,致肺气受阻,气津失布,津凝痰生,阻遏气道,气机不利,肃降失常,常为喘促发生的重要原因。

 4.肺脾肾虚

 为发生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病因基础。

(1)久咳久喘,久患痨瘵、肺胀,或痰饮久羁,或水饮内停,皆能进一步伤及肺气,肺气虚衰,气失所主,而发生喘促,气不得续;肺气不足,血行不畅,又可导致气虚血瘀,而发生心悸气短、面唇青紫等症。

(2)脾虚失运,聚湿生痰,上凌于肺,或久咳、久喘,肺病不愈,影响及脾,脾虚失运,酿湿生痰,上干于肺,肺为痰壅,不得肃降,均可出现喘促、紫绀等症。

(3)肺脾久病不愈,穷必及肾,肾虚不能制水,则水湿停聚而成痰饮,痰饮上泛于肺,肺气肃降不利,上逆而作喘;肾司气之摄纳,肾元不固,摄纳失常,则气不归元,上逆于肺,而发为喘促,动则加重,且呼多吸少。

 肺、脾、肾虚的演变,是慢性呼吸衰竭的病理基础,而肺气虚衰,不能主气;脾失健运,聚湿生痰;肾气亏损,不能纳气,又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。

 本病证病位主要在肺,与脾、肾密切相关,涉及心、肝。本虚标实是其基本病机特征,肺、脾、肾虚为本,热毒、痰火、瘀血、痰浊为标。急性者常以标实为主,慢性者一般多以本虚标实并见,复感外邪后又以标实的见症为主。

 急性呼吸衰竭发病急,变化快,初起邪壅肺气,气机逆乱,可迅速出现邪扰神明,肝风内动之症。后期累及于肾,可出现闭、脱证,病势极为险恶。其总的趋势是由肺→心→肝→肾,短期内相继出现,或可同时出现。慢性呼吸衰竭初起由肺病所致,咳喘不已,肺病及脾,久病及肾,肺、脾、肾俱虚,复感外邪,正虚邪盛,病情恶化,可见痰浊或痰瘀蒙蔽心窍,或引动肝风,最后可致心肾阳衰,肺气欲绝,阴阳离决。

 呼吸衰竭的基础病机是肺气壅塞,气道受阻,肃降失常;肺气虚衰,肾不纳气,气无所主,摄纳失常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,常随病势的进退而不断转化。急性发病多以邪实为主,以毒邪迫肺最为常见。毒热入里,既可直接迫肺,又可灼液成痰,形成痰火互结。肺与大肠相表里,肺气壅塞可致腑气不通,腑热熏蒸于肺,又可转化成腑结肺痹。此时如治疗得当,正能胜邪,毒热得泄,可截断病势的发展。若病势控制不力,毒火弥漫,神明受扰,又可出现热闭心包和肝风内动之恶候。毒热为阳邪,最易耗气伤阴,轻则气阴两伤,重则气阴两竭,甚至因邪盛正衰,正不敌邪,而成内闭外脱之危候。另一方面,热入营血,血热搏结,或气壅痰凝,或气虚血滞,均可形成血瘀,瘀血随经上攻于肺,可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和紫绀之症。

 慢性发病,病程较长,病机多为正虚邪实,虚实夹杂。但在不同阶段,虚实会有所侧重,或可相互转化。如肺虚不能主气,出现气短难续,但肺可及脾,子盗母气,则脾气亦虚,脾虚失运,聚湿生痰,上渍于肺,肺气壅塞,气津失布,血行不利,可形成痰浊血瘀。病机可呈现邪实为主,或邪实正虚互见。迁延不愈,可累及于肾,其病机则呈现肾失摄纳,痰瘀伏肺之肾虚肺实之候。若脾肾阳虚,水邪泛滥,上凌心肺,又可加重喘促、紫绀,甚至导致心肾阳衰,肺肾暴脱,化源欲绝,气息微弱,呼吸殆停之喘脱证。

 分证证候病机 本病证多由毒热、血瘀、痰阻和肺、脾、肾虚所致。其基本病机是肺的肃降和摄纳失常。肺的肃降和摄纳失常,可分别贯穿于呼吸衰竭的始终和各分类证候之中。由于各分证有其各自的病因和证候特点,因此其病机也有其独特的含义和内容。

(1)热毒犯肺证:热毒亢盛,正邪剧烈抗争,故身热面赤。邪热壅肺,肺失宣降,故喘促胸闷。热灼津伤,则口渴便秘。热郁于里,神明被扰,故烦躁或谵语。舌红苔黄脉数,为热毒炽盛之象。

(2)痰火壅肺证:热毒内炽,灼津炼液为痰,痰火壅肺,闭阻气道,肃降无权,故见喘促息粗,抬肩掀胸,痰声如拽锯等症。痰火郁遏,神明被扰,肝风内动,故见高热神昏,时有抽搐。血脉瘀滞,故面色青紫。舌红暗或绛,苔黄厚,脉洪滑数为痰火壅盛之征。

(3)腑结肺痹证:邪热入于阳明,正邪剧争,阳热亢盛,故高热不退,烦躁不安。热壅于肺,气机不利,肃降失常,故喘促气憋,胸满抬肩。热结肠道,津伤化燥,燥热与糟粕相结,腑气不通,故腹满便结。热盛伤津,则小便短赤。舌苔黄燥,脉弦数,为阳明热盛之征。

(4)气阴两竭证:正气被耗,肺阴涸竭于内,肺气暴脱于外,故呼吸微弱,间断不续,或叹气样呼吸。气阴亏耗,心神失养,故神志昏沉,精神萎靡。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,故时作抽搐。阴竭于内,阳失阴敛,则汗液外泄如洗。舌红无苔,脉虚细数,为气阴两竭之候。

(5)痰瘀阻肺证:痰浊阻肺,气机不利,血行不畅,血脉瘀阻,痰瘀互结,阻塞气道,肺失肃降,故见喘促气逆,喉间痰鸣,紫绀等症。痰瘀迷闭心窍,则现嗜睡昏迷、神志恍惚等精神见症。痰瘀郁闭,郁而化热,热极生风,肝风内动,则可出现抽搐。舌质暗紫,舌苔浊腻,脉弦滑为痰浊血瘀之候。

(6)水凌心肺证:阳虚水泛,水气射肺,肺失肃降,则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。水气凌心则心悸。水泛肌肤,则肢体面目浮肿。阳衰阴盛,故怯寒肢冷。阳虚血滞,则见面唇青紫,舌黯脉涩。舌胖苔白滑,脉沉细,为阳气虚衰之候。

(7)喘脱证:肺、心、肾俱衰,真元不固,摄纳无权,逆气上奔,故喘逆加剧,唇黑鼻煽。阳气上脱,故额汗如珠,鼻头冷。肺气欲绝,故呼吸时停时续。阳气外脱,故神昏、肢厥、脉微欲绝。

 

 

 

 

  三、辨证论治

(一) 辨证要点

1.辨中心证候

  呼吸急促,是呼吸衰竭最主要的特征症状。《 景岳全书·喘促 》云:“气喘之病,最为危候,治失其要,鲜不误人,欲辨之者,亦唯二证而已。所谓二证者,一曰实喘,一曰虚喘也。”一般来说,实喘由于邪气壅阻,虚喘为气衰失其摄纳,根本不固。实喘呼吸深长有余,呼出为快,气粗声高,伴有痰鸣咳嗽,脉数有力。虚喘呼吸短促难续,深吸为快,气怯声低,少有痰鸣咳嗽,脉象微弱。若伴心阳虚衰,可见喘息持续不已,面色、唇舌、指甲青紫,甚则出现喘汗致脱,亡阴、亡阳的危局。呼吸衰竭患者,肺气上逆,心血运行失常,血脉瘀阻,可致口唇青紫,面色青灰,舌质紫暗等紫绀症状。

  2.辨病邪主次

起病急骤,呼吸喘促,伴高热面赤,口渴便秘,烦躁谵语,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等症,属毒热为主。呼吸喘促,伴高热神昏,喉间痰鸣,苔黄厚,脉滑数等症,以痰火为主。喘促气急,喉间痰鸣,嗜睡昏迷,伴紫绀见症,属痰瘀为患。起病缓慢,反复发作,喘促气急难以平卧,伴面目肢体浮肿,怯寒肢冷,面青唇黯,舌胖黯等症,为阳虚水泛。

  3.辨正邪盛衰

  正邪盛衰的辨别,常以病程、伴发症、舌脉等为依据。凡起病骤急,病程短,进展快,以邪气盛实的见症为主者,多为邪实正盛。病邪深入,伤阴耗气,出现虚实并见的证候为主者,则多邪胜正衰。起病慢,病程长,以正虚的见症为主者,多为正衰邪微。若复感外邪,或兼夹痰瘀见症者,则多正衰邪盛。若喘促加剧,神识昏聩,呼吸时停时续,汗出如珠,四肢厥逆,脉散乱或沉微欲绝者,则是正不敌邪,邪胜正衰的表现。

  (二) 治疗大法

1.清热泄肺

  热毒犯肺,肺气壅塞,肃降失常,是急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。故清热泻肺毒是其主要治法。药用:黄芩、栀子、知母、黄柏、黄连、石膏、桑白皮、葶苈子等。《 普济方·喘 》云:“肺实肺热,必有壅盛胸满,火气上炎之状,法当清利,如桑白皮、葶苈之类是也。”此法不仅可清泻肺热,畅利肺气,还有助于泻热清心,以防热扰心神。

2.清热化痰

  温热毒邪熏灼于肺,炼液成痰,痰阻气道,肺气上逆而喘促。故宜清热化痰,畅利肺气,以防变证四起。药用: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石膏、鱼腥草、鸭跖草、瓜蒌、桑白皮、芦根、葶苈子、杏仁、浙贝母、野荞麦根等,以达清热肃肺、化痰泻壅之目的。

3.通腑泻下

  热毒内壅,燥结胃腑,腑热熏蒸,上迫于肺之腑结肺痹证,可用通腑泻下法。另一方面,急性呼吸衰竭属里实热证居多,都存在程度不等的腹满、痞胀、便结及肠鸣音减弱,故常采用通腑泻下法。药用:瓜蒌、大黄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实通腑泻热;葶苈子、杏仁降泄肺气,石膏、知母、金银花、连翘清热泻火,俾腑通热去,肺得肃清,有助于呼吸困难减轻和躁动的控制。

4.祛痰行瘀

  痰瘀互结是呼吸衰竭的重要病理基础。肺内血循环,特别是微循环的障碍,常是呼吸衰竭难以缓解的重要原因。因此,祛痰行瘀法有利于消除血脉瘀滞和气道阻塞。药用:桃仁、红花、川芎、赤芍、大黄、丹参、葶苈子、牡荆子、法半夏、青皮、陈皮等。此法常与其他治法有机配合运用,患者服药后缺氧状态改善明显,呼吸困难和紫绀症状亦随之减轻。

  5.温阳利水

  喘咳日久,肺、脾、肾虚,阳衰阴盛,水气不化,气水上逆,射肺凌心,为慢性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。故温阳利水有利于呼吸困难的减轻和病情的改善。药用制附子、桂枝、黄芪、茯苓、白术、生姜、车前子、泽泻等。此法与祛痰行瘀法配合应用,有利于提高疗效。

  6.益气救阴

  温热之邪,灼津耗液,肾阴耗竭,阴虚气伤,所谓“壮火食气”,气阴两竭。故治宜益气救阴,治喘防脱。临床经验证明,救阴必须先益气,气宜急固,益气才能救将绝之化源,所以益气而能生津,津回阴生而喘平。药用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山萸肉、生地、白芍、龙骨、牡蛎、磁石等。

  7.回阳固脱

  病至后期,肺、肾、心俱衰,亦即呼吸、循环同时衰竭,抢救不力,多死于此。药用人参、附子、干姜、龙骨、牡蛎等,或配用黑锡丹回阳救脱。药后若神定气续,阳回喘平,可随证施治,慎防助热伤阴之弊。

 

(三) 分证论治

  1.热毒犯肺证

  喘促胸闷,高热面赤,口渴唇燥,便结溺赤,烦躁或谵妄。舌红苔黄,脉数有力。  

  治法:清热解毒,泻肺利气。

  方药:黄连解毒汤合泻白散加减。药用黄连、黄柏、大黄、甘草、芦根、葶苈子、桑白皮、杏仁、冬瓜仁。方中黄连、黄芩、黄柏清热泻火解毒,石膏、芦根清肺生津,大黄通腑泻热,导热从下而出。葶苈子、桑白皮泻肺利气以除壅,杏仁、冬瓜仁豁痰肃肺,甘草调和诸药,以加强芩、连等清热解毒之功。热毒重者,再加金银花、连翘、鸭跖草等。喘甚痰多,加鲜竹沥、胆南星、瓜蒌等,以清化痰热。热伤气阴,加人参、麦门冬、生地等,益气养阴以助祛邪。热盛动风,肢体抽搐,角弓反张,加羚羊角、钩藤、全蝎、蜈蚣等,以平肝熄风止痉。神昏谵语,加犀角(用代用品)、生地、丹皮、玄参等凉血清营,并可选加牛黄丸,以清热解毒开窍。

  2.痰火壅肺证

  高热神昏面赤,喘促气急,痰声如拽锯,抬肩掀胸,鼻煽,烦躁,时有抽搐,舌红绛,苔黄厚,脉洪滑数。

  治法:清热泻火,逐痰泻壅。

  方药:礞石滚痰丸加减。药用礞石、沉香、黄芩、大黄、滑石、石膏、连翘、葶苈子、贝母、桑白皮、杏仁。方中石膏、黄芩、大黄、连翘清热泻火,滑石导热从小便而出。葶苈子、桑白皮泻肺除壅,杏仁、贝母化痰平喘,礞石、沉香逐痰降气,共奏降火逐痰、泻壅救肺之功。舌质光绛而紫赤,为热盛伤阴,加生地、麦冬、玄参清热滋阴。神昏谵语,加安宫牛黄丸、至宝丹清心化痰开窍。抽搐加山羊角、僵蚕、蜈蚣、全蝎凉肝熄风。

  3.腑结肺痹证

  喘促气粗,胸满抬肩,高热不退,烦躁不安,腹满便结,小便短赤,舌质红,苔黄燥,脉洪数。

  治法:通下救肺,釜底抽薪。

  方药:宣白承气汤加减。药用石膏、杏仁、瓜蒌皮、大黄、芒硝、桑白皮。方中石膏、桑白皮清泄肺热,杏仁、瓜蒌皮宣肺平喘,大黄、芒硝通腑泄热,以助肺气肃降。诸药合用,共奏通肺泄下,宣肺平喘之功。喘甚者加葶苈子、枳实以泻肺除壅。热毒炽盛者加知母、黄芩以加强泻火解毒。

  4.气阴两竭证

  呼吸微弱,间断不续,或叹气样呼吸,时有抽搐,神志昏沉,精神萎靡,汗出如洗,舌红无苔,或光绛而紫赤,脉细微而数,或散或芤。

  治法:益气救阴防脱。

  方药:生脉散加味。药用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生地、山萸肉。方中人参大补元气,麦冬、生地益阴清热,五味子、山萸肉敛汗固脱。诸药合用共奏补气益阴防脱之功。汗多不敛者,加龙骨、牡蛎。暴喘下脱,肢厥滑泻者,加服黑锡丹。阴竭阳脱者,加附子、肉桂急救回阳。

  5.痰瘀阻肺证

  喘促气逆,紫绀,喉间痰鸣,神志恍惚,或嗜睡昏迷,谵妄躁扰,或抽搐瘈疭。舌质黯或紫黯,苔浊腻,脉滑或滑数。

  治法:涤痰祛瘀,开窍醒神。

  方药:涤痰汤加减。药用法半夏、茯苓、橘红、胆南星、竹茹、枳实、菖蒲、郁金、桃仁、赤芍、丹参。方中法半夏、茯苓、橘红、胆南星涤痰熄风,竹茹、枳实清热化痰,桃仁、赤芍、丹参活血祛瘀,菖蒲、郁金开窍醒神。痰瘀化热,蒙闭心窍,昏迷谵妄,加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豁痰清心开窍;化火动风,抽搐瘈疭,加山羊角(或羚羊角)、僵蚕、全蝎以凉肝熄风止痉。

  6.水凌心肺证

  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,心悸,咯痰稀白,面目肢体浮肿,怯寒肢冷,小便量少,面唇青紫,舌胖黯,苔白滑,脉沉细。

  治法:温阳利水,泻壅平喘。

  方药:真武汤加减。药用制附子、桂枝、干姜、白术、茯苓、车前子、泽泻、葶苈子、益母草。方中制附子、桂枝、干姜温肾通阳,茯苓、白术、泽泻、车前子健脾利水,益母草活血行水,配合葶苈子泻壅平喘。肿势盛加沉香、黑白丑行气逐水。紫绀明显,加泽兰、红花、桃仁以活血祛瘀。若水泛阳损及阴,见水肿,五心烦热,口苦而干,舌红黯,脉沉弦细数,治宜温阳益阴利水,以生脉散合五苓散及济生肾气丸加减。

  7.喘脱症

  喘促加剧,或状若抽泣,呼吸时停时续,或突然痰鸣暴喘,唇黑鼻煽,额汗如珠,体温骤降(36℃以下),血压下降,神昏肢厥,脉散乱或沉微欲绝。

  治法:扶阳固脱。

  方药:人参四逆汤加减。药用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、人参、肉桂。方中附子、肉桂、干姜温阳救逆,人参益气固脱,炙甘草温中补气。诸药合用,共奏益气回阳,救逆固脱之功。汗多加煅龙骨、煅牡蛎敛汗固脱。紫绀明显者,加丹参、川芎。暴喘下脱,肢厥滑泻者,加黑锡丹。

(四) 转归与预后

  1.转归

  本病症的转归与病邪的性质、发病的特征、正气的强弱有关,但关键取决于正气的强弱和是否及时正确的治疗。一般急性发病,多属新病、暴病,来势凶猛,邪气鸱张,正不胜邪,病情发展迅速,若不及时控制,邪盛正衰,极易发生内闭外脱。若能及时截断病势的发展,正气日复,邪气渐退,亦可获痊愈。慢性发病乃久病夙疾,病势缠绵,正虚邪实,病情发展缓慢,但可因正不敌邪,病情增剧,而出现神昏、抽搐、厥脱等变证。如能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治疗,可使病情逐渐减轻。

  热毒犯肺,痰火壅肺,肺结肺痹等证,大都由温热毒邪致病,起病即见气分实热,或气营两燔之候。如病在气分实热,及早投以大剂清热解毒方药,可使高热渐退,喘促渐平,方选黄连解毒汤、白虎汤、千金苇茎汤等加减。气分热盛,胃腑燥结,腑气不通,急宜通腑泻热,使邪有出路,方选承气汤类方。若气分实热,或燥结不除,热毒内闭,又可由气入营,或气营两燔,方选清营汤合安宫牛黄丸,动风抽搐,可选羚角钩藤汤配合应用,以凉肝熄风止痉。痰火壅肺证,经清热化痰,泻壅救肺后,见热退、喘平、神爽是病将愈之象。若痰火内盛,病势未能及时控制,易致痰火扰心,应选礞石滚痰丸合安宫牛黄丸泻火涤痰开窍。若神昏痰涌,可辅以机械吸痰,以免痰阻气道,引起痰闭气绝。

  温热毒邪易灼阴耗气,而致气阴两竭,当选生脉散加减,以益气救阴。服药后,多数病人气阴得复,病情改善。少数病人则气阴难复,阴竭于内,阳失阴敛,而散脱于外,遂成气阴两脱之危候。

  痰瘀阻肺症,经涤痰化瘀治疗后,痰消瘀散,肺功能得以改善。若复感外邪,因素体之差异,痰瘀既可以寒化,也可以热化。同时,痰瘀久蕴,正虚邪盛,又易蒙蔽神窍,治疗应以涤痰行瘀开窍为先,方选涤痰汤合菖蒲郁金汤加减。若痰热扰心,可配合鲜竹沥送服安宫牛黄丸之类,以清热涤痰开窍。部分病人服药后可窍开神清,转危为安。少数病人因病情过重,正气不足,窍开后又复闭,或者因过用通窍走窜之品,衰微之气不堪一耗,故窍虽开,却复转脱证,此时又当急救固脱。

  喘咳日久,阳虚气衰,水气不化,水湿泛滥,极易上凌心肺,出现水凌心肺症,可选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,以温阳利水,泻肺除壅。经此治疗,阳气渐复,水湿得化,症状可渐趋缓解。若在治疗过程中,由脾肾阳衰,转为心肾阳衰,五脏气血阴阳皆损,出现肺气欲绝,阳气外脱的喘脱证时,治疗急宜扶阳固脱,镇摄肾气,应选四逆加人参汤送服黑锡丹以救脱。如阳损及阴,出现气阴俱衰之喘脱,则用生脉散加减,以益气救阴固脱。部分病人通过全力抢救,综合处理,可望转危为安。

  2.预后

  急性呼吸衰竭多属实喘,起病急,病程短,若能及时有效地治疗,早期使用清热解毒、通腑泻下、涤痰祛瘀等法则进行抢救,多可获痊愈。少数病人可因感邪太甚或治疗失当,邪盛正衰而预后不良。慢性呼吸衰竭多为虚实夹杂,病情缠绵,可常年不愈,常因反复发作使病情日益加重,也可因复感外邪使病情增剧,出现神昏、抽搐、厥脱等变证,以致病势日趋恶化,最后可因阴阳不能相互联系,而出现阴阳离决,生命危殆。

 

 

友情链接: 江西中医药大学 | 江西省中医院 | 
地址: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  电话:0791-86362625    
CopyRight © 2024 国医大师洪广祥传承工作室  版权所有  赣ICP备13005956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