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室介绍  |  工作室活动  |  English 
网站首页 生平简介 学术研究 病案实录 薪火传承 洪老轶事 生活剪影 下载中心 访客留言
 栏 目 导 航
肺系病诊治经验
方药应用心得
薪火传承
学术专著
学术思想
诊余漫话
联系我们
地址: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
电话: 0791-86362625
邮箱: jxszyyhxk@163.com
网址: http://www.hongguangxiang.com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肺系病诊治经验
咳 嗽
发布时间:2016-04-22    文章来源:    浏览次数:2043

 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,或脏腑功能失调,内伤及肺,肺气不清,失之宣肃所成,临床以咳嗽、咯痰为主要表现。若咳与嗽分别言之,则有声无痰为咳,有痰无声为嗽。一般痰声多并见,难以截然分开,故以咳嗽并称。

  内经 》对咳嗽的成因、症状及证候分类、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,如《 素问·宣明五气 》说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”强调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。对咳嗽的证候特征,隋代《 诸病源候论·咳嗽候》有十咳之称,除五脏咳外,尚有风咳、寒咳、支咳、胆咳、厥阴咳等。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。至此,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,切合临床实用。

  咳嗽既是独立的证候,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。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,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。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,邪伤肺气,更易反复感邪,而致咳嗽屡作,转为内伤咳嗽;肺脏有病,卫外不固,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,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。久则从实转虚,肺脏虚弱,阴伤气耗。由此可知,咳嗽虽有外感、内伤之分,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。

一、辨证要点

  1.  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,多为新病,起病急,病程短,常伴肺卫表证。内伤咳嗽,多为久病,常反复发作,病程长,可伴见它脏见证。

  2.  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、风热、风燥为主,均属实,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、痰热、肝火多为邪实正虚,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,或虚中夹实。

二、治疗原则

 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。外感咳嗽,多为实证,应祛邪利肺,按病邪性质分风寒、风热、风燥论治。内伤咳嗽,多属邪实正虚,治以祛邪止咳,扶正补虚,标本兼顾,分清虚实主次处理。

  咳嗽的治疗,除直接治肺外,还应从整体出发,注意治脾、治肝、治肾等。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,当因势利导,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;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,从调护正气着眼。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,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,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。

  三、分证论治

  1.  外感咳嗽

(1)风寒袭肺:多表现为咽痒,咳嗽声重,气急,咯痰稀薄色白,常伴鼻塞,流清涕,头痛,肢体酸楚,恶寒发热,无汗等表证,舌苔薄白,脉浮或浮紧。

  治法:疏风散寒,宣肺止咳。常用方有三拗汤合止嗽散、冬菀止咳汤(经验方)。常用药有麻黄、荆芥、杏仁、紫菀、白前、百部、陈皮、桔梗、甘草等。

 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、金沸草祛痰止咳;咽痒甚者,加牛蒡子、蝉衣祛风止痒;鼻塞声重加辛夷花、苍耳子宣通鼻窍;若挟痰湿,咳而痰黏,胸闷,苔腻者,加半夏、厚朴、茯苓燥湿化痰;表寒未解,里有郁热,热为寒遏,咳嗽音嘎,气急似喘,痰黏稠,口渴心烦,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、桑白皮、黄芩解表清里。

(2)风热犯肺:多表现为咳嗽频剧,气粗或咳声嘎哑,喉燥咽痛,咯痰不爽,痰黏稠或稠黄,咳时汗出,常伴鼻流黄涕,口渴头痛,肢楚,恶风,身热等表证,舌苔薄黄,脉浮数或浮滑。

  治法: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。常用方有桑菊饮或麻杏甘石汤。常用药有桑叶、菊花、薄荷、杏仁、桔梗、甘草、连翘、芦根。咳嗽甚者加前胡、枇杷叶、浙贝母清宣肺气、化痰止咳;肺热内盛加黄芩、知母,或加生石膏清肺泻热;咽痛、声嘎加射干、山豆根清热利咽;若风热伤络,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,加白茅根、生地黄凉血止血;夏令挟暑加六一散、鲜荷叶清解暑热。

(3)风燥伤肺:多表现为喉痒干咳,连声作呛,咽喉干痛,唇鼻干燥,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,不易咯出,或痰中带有血丝,口干,初起或伴鼻塞、头痛、微寒、身热等表证,舌质红干而少津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或小数。

  治法:疏风清肺,润燥止咳。常用方有桑杏汤等。常用药有桑叶、豆豉、杏仁、象贝母、南沙参、梨皮、山栀等。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、玉竹滋养肺阴;热重者酌加生石膏、知母清肺泻热;痰中夹血加生地、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。

  另有凉燥伤肺证,乃燥证与风寒并见,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,咽干鼻燥,兼有恶寒发热,头痛无汗,舌苔薄白而干等症。用药当以温而不燥,润而不凉为原则,方取杏苏散加减。药用苏叶、杏仁、前胡辛以宣散;紫菀、款冬花、百部、甘草温润止咳。若恶寒甚、无汗,可配荆芥、防风以解表发汗。

  2. 内伤咳嗽

(1)痰湿蕴肺:多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,咳声重浊,胸闷气憋,尤以晨起咳甚,痰多,痰黏腻或稠厚成块,色白或带灰色,痰出则憋减咳缓。常伴体倦,脘痞,食少,腹胀,大便时溏,舌苔白腻,脉濡滑。

  治法:燥湿化痰,理气止咳。常用方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。常用药有法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厚朴、苍术、白芥子、苏子、莱菔子等。若寒痰较重,痰黏白如泡沫,怯寒背冷,咳嗽甚者加干姜、细辛或款冬花、紫菀、矮地茶等温肺化痰以止咳;脾虚证候明显者加生黄芪、党参、白术以健脾益气。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或咳喘固本煎(经验方)以资调理。

(2)痰热郁肺:多表现为咳嗽,气息粗促,或喉中有痰声,痰多质黏厚或稠黄,咯吐不爽,或有热腥味,或吐血痰,胸胁胀满,咳时引痛,面赤,或有身热,口干而黏,欲饮水,舌质红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
  治法:清热肃肺,豁痰止咳。常用方有清金化痰汤等。常用药有黄芩、山栀、知母、桑白皮、贝母、瓜蒌、桔梗、陈皮、甘草、麦冬。若痰热郁蒸,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,加鱼腥草、金荞麦根、白毛夏枯草、象贝母、冬瓜仁等清化痰热;胸满咳逆,痰涌,便秘配葶苈子、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;痰热伤津口干,舌红少津,配北沙参、天冬、天花粉养阴生津。

(3)肝火犯肺:多表现为上气咳逆阵作,咳时面赤,咽干口苦,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,量少质黏,或如絮条,胸胁胀痛,咳时引痛。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。舌红或舌边红,舌苔薄黄少津,脉弦数。

  治法:清肝泻肺,化痰止咳。常用方有黛蛤散、黄芩泻白散。常用药有青黛、海蛤壳、黄芩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枇杷叶、丹皮、栀子等。胸闷气逆,加葶苈子、瓜蒌利气降逆;胸痛配郁金、丝瓜络理气和络;痰黏难咯加海浮石、贝母、冬瓜仁、竹沥清热豁痰;火郁伤津,咽燥口干,咳嗽日久不减,酌加北沙参、百合、麦冬、诃子养阴生津敛肺。

(4)肺阴亏耗:多表现为干咳,咳声短促,或痰中带血丝,低热,午后颧红,盗汗,口干,舌质红,少苔,脉细数。

  治法:滋阴润肺,化痰止咳。常用方有沙参麦冬汤等。常用药有北沙参、麦冬、玉竹、天花粉、生扁豆、冬桑叶、甘草、百合、百部等。若久热久咳,是肺中燥热较甚,又当加地骨皮30g以泻肺清热。咳剧加川贝母、甜杏仁、天浆壳润肺止咳;若肺气不敛,咳而气促,加五味子、诃子以敛肺气;低热酌加功劳叶、银柴胡、青蒿、地骨皮以清虚热;盗汗,加糯稻根须、浮小麦以敛汗;咯吐黄痰,加海蛤粉、知母、黄芩清热化痰;痰中带血,加丹皮、山栀、藕节、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。

 

友情链接: 江西中医药大学 | 江西省中医院 | 
地址: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  电话:0791-86362625    
CopyRight © 2024 国医大师洪广祥传承工作室  版权所有  赣ICP备13005956号-1